古建筑结构——墙壁

我国古代建筑的墙体材料主要有土、石、砖。根据砌法的不同、外观形象的不同、装饰的区别,而生出各种变化,还有一些独立的墙,如影壁、回音壁等。

槛墙

在有窗子的建筑上,由地面到窗槛下的矮墙叫“槛墙”。

三合土墙

三合土是由石灰、砂子、卵石合成的建筑材料。三合土墙体是土墙中最为坚固结实的一种,它可以作为承重山墙。

竹筋土墙

在夯筑土墙时,在墙内放置一定数量的竹片,以起到加固墙体的作用,就像是现代建筑中的水泥内置钢筋一样。

空心砖墙

多见于南方建筑,又称“空斗墙”、“斗子墙”,两面用砖立砌,空出部分多填上碎砖、泥土之类的零散材料,经济又实用,还具有良好的隔声隔热性能。

砖墙

砖墙,即用青砖砌置而成的墙,最初多用于墓室及塔的建造,而较少用在普通居住建筑上,直到明代,真正的砖砌墙体才比较普遍。

版筑墙

版筑墙又称夯土墙,起源最早,流传最广,历时最久。唐、宋时期土墙占很大比例,直到明代,才渐渐被普遍使用。

清水墙

凡是墙体表面不加粉刷、不加贴面材料的砖墙,都叫“清水墙”,墙面上的砖缝多用泥沙或灰浆勾填,以防止雨水和风的侵入。

花式砖墙

花式砖墙多设在住宅内院或园林之中,除了形象美观、赏心悦目之外,其透空的部分往往能借调墙体对面的景致。

漏砖墙

漏砖墙是花式砖墙的一种,即在墙洞处用砖砌成菱花或做成竹节等雕饰。

砖花墙

砖花墙也是花式砖墙的一种,框内用砖瓦砌出各种花纹或图案。

漏窗墙

漏窗墙也是花式砖墙的一种,其透空的墙洞部分开在墙的上部,相当于窗子的位置。

包框墙

包框墙,多用于影壁、看墙、门墙,四边作实砌砖墙,形象就如一个镜框。壁心表面可以不粉刷自然暴露墙壁材料,也可以粉刷或抹灰,有的还雕刻装饰,明清时期非常盛行。

封护檐墙

檐墙一直砌到屋檐下与屋檐相连,这种墙就叫做“ 封护檐墙 ”

扇面墙

较为大型的建筑中,建筑物的当心间的金柱与金柱之间,会砌有一段墙体,这样的墙叫“扇面墙”。

山墙

山墙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的、坚固的墙体,而上部则大多为三角形。这样的山墙大多出现在硬山、悬山建筑中。

廊墙

廊墙也叫“廊心墙”,是建筑的廊下檐柱和金柱之间的墙。中心装饰极为多样,还有绘画甚至是雕刻。

五行山墙

五行山墙就是将山墙做成“五行”的形状,在广东、福建一带的民居中较为常见。

下碱

下碱就是山墙下面的一段,会砌筑得厚于上部的山墙段,有利于增强建筑的稳定性。

防火山墙

防火山墙,又叫“封火墙”,“风火墙”,山墙的上部高出屋面,最高能达到一米多,房子着火不会殃及别家。

叠落山墙

叠落山墙是防火山墙的一种,它的形体是随着屋面层层叠落的阶梯式。

马头墙

叠落山墙的一种,叠落的部分看起来略似马头,所以称为“马头墙”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